處暑,是秋季的第二個節(jié)氣,意味著暑意漸消,酷熱難耐的天氣終于到達了尾聲。此時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,人們的起居作息、飲食習慣等也要進行相應調整,方可健康度過。若調養(yǎng)不當,無法適應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,則很可能引發(fā)呼吸道、胃腸等方面的疾病。
THE LIMIT OF HEAT
處暑時節(jié)應早睡早起,保證睡眠充足,每天應比夏季多睡1個小時。
晨起可飲用溫水,保持排便通暢。
午睡也是處暑時節(jié)的養(yǎng)生之道,可彌補夜晚睡眠不足,有利于緩解秋乏。
俗話說:春捂秋凍。
天氣稍微一涼,有些朋友就會把保暖的衣物穿上,這其實是不恰當的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早晚溫差逐漸增大,大家可以適當讓身體感受溫度下降帶來的收斂變化,不必過早添加衣物,以提高自身抵抗力。
對于身體虛弱、體質虛寒的人群,如老年人、久咳久喘者,早晚可加一件背心,保證核心溫度即可。
夜間睡覺時,要注意胃腸和臍部的保暖,避免寒氣侵入人體;日常起居也要注意遠離冷水、冷飲等寒涼之物。
立秋過后,應減少攝入易引起津液耗傷、發(fā)汗過多的食物,減辛辣、增清潤。
多食用湯、粥以及果類、根莖類等水分含量高的食物。
例如,人們可以少吃姜、蔥、辣椒等辛味食物,多吃雪梨、甘蔗、石斛、玉竹、山藥、百合、桑葚等清熱潤燥之品,這些食物能在緩解熱與燥的同時,補充體內津液,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秋燥。
處暑養(yǎng)生有“三做”
處暑時節(jié),運動一定要緩一點,以“不累”為標準。
可選擇爬山、健身操、散步、太極拳等運動方式進行鍛煉,以排出夏季郁積在體內的濕熱。
但運動時要注意強度不可過大,避免大量汗出而損傷陽氣。
秋季要注意培補脾胃,益氣健脾,以強身健體。
可常揉脾俞穴和足三里穴。
脾俞穴在人體背部,一般來說,肚臍對應我們背部的第二腰椎,向上再摸三個椎體,旁開兩指處即為此穴。
手握空拳輕輕叩擊脾俞穴數次,或點按5分鐘。
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,按揉時端坐凳上,四指彎曲,按放在小腿外側,將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處,一按一松,點按5分鐘,兩側互換。
處暑養(yǎng)生小秘訣
處暑養(yǎng)生吃什么
梨:生梨性寒味甘,有潤肺止咳、滋陰清熱的功效,特別適合秋天食用。
梨還有降低血壓和養(yǎng)陰清熱的效果,所以高血壓、肝炎、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處。
枇杷:中醫(yī)認為枇杷味甘酸,性涼,有清肺潤肺、止咳、止渴、潤五臟之功效。
一般人吃枇杷會去皮,其實枇杷皮富含類胡蘿卜素,比果肉高數倍,類胡蘿卜素是枇杷果中維生素A的主要貢獻者,對視力很好。
建議:吃枇杷時,先用鹽水泡一小會兒,然后連皮帶肉一起吃下去。
蜜橘:蜜橘具有潤肺、止咳、化痰、健脾、順氣、止渴的藥效。與銀耳合用具有養(yǎng)陰潤膚、美容嫩膚之功用。
這段時間可以定期燉一鍋蜜橘銀耳粥,可以滋養(yǎng)皮膚,潤肺止咳。
銀耳:銀耳味甘淡性平,歸肺、胃經,具有滋陰潤肺、養(yǎng)胃生津的功效。銀耳為藥食兩用之品,藥性平和,特別適合于中老年人長期食用。
撕碎與米同煮為粥食用,適用于中老年人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、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。
百合:百合能清熱又能潤燥,鮮百合多用來烹菜,也可煲湯或煮粥,干百合則常用來煲湯,更經得起熬煮。喝點百合湯補水清火效果不錯,再加點雪梨就更好了。
薏米:薏米健脾益胃,補肺清熱,還有養(yǎng)顏、駐容的功效。
濟醫(yī)廣 【2024】 第1511號